中藥批發商情新聞

首頁/商情新聞 /新聞一覽
中醫藥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播的優勢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 來文單位:吉隆坡臺灣貿易中心 更新日期:2017/12/12
中醫藥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播的優勢

歷史久遠,往來密切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中馬兩國已有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誌》記載了中國僧人、商船經馬來半島去印度的史實。漢朝時期,中國和東南亞的貿易活動中,已經出現中藥的貿易。至7世紀,唐朝已有華人移居馬來。南宋方臘起義將士、宋江的部屬也泛海南徙,到達馬來、泰國等地。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遠征婆羅州(加裏曼丹,包括東馬),曾留下不少軍卒。15世紀,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五至馬六甲,時稱滿刺甲(Malacca),帶去不少中藥材與中成藥,主要是茶葉、生姜、肉桂、大黃、茯苓等,留下醫生、匠人,著名中醫師匡愚,名載史冊,至今為人傳頌。那時的馬來西亞由滿刺加王國統治,與明朝交好,進貢朝拜、商務往來、文化交流都很頻繁,馬來西亞的豆蔻、胡椒、沈香、丁香等藥物輸入中國。15世紀以後,當地華人移民大量增加,有資料顯示,及至1941年馬來西亞之華人總數為2,418,615人,占當地總居民的44%,雪蘭莪(Selangor)、霹靂(吡力、Perak)等地華人過半。他們的醫療保健世代依靠中醫藥,尤其是勞作在吉保山區的采礦工人和種植園的勞工,更是倚賴中藥、針灸來繁衍生息。近代歷史發展中,隨著中國沿海移民的增加,中國的醫和藥開始在馬來西亞流傳,得到當地華人及各族人民的歡迎,逐漸發展成今日的面貌。

氣候濕熱,草藥豐富

馬來西亞處於潮濕的熱帶地區,四季如夏,用中草藥保健甚為普遍,以清暑勝濕,解毒辟穢。且多丘陵山區,為雲貴高原橫斷山的余脈,海拔2,000米以上,又三面臨海,四季多雨,故森林植被面積廣闊,不僅擁有地域性的疾病,且擁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因此也為當地中醫藥帶來一定的特色。馬來西亞的草藥市場預計將以每年10%~15%的速度成長,發展潛力巨大。馬來西亞2005年草藥產品的市場價值估計已達45億零吉(1美元約合3.4零吉)。馬來西亞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在亞洲排名第4,全球排名第12,而馬來西亞森林更孕育了5.2萬種具有商業價值的野生草藥,為馬來西亞成為草藥出口國奠定了基礎。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

中國與馬來西亞共處亞洲,倚靠山水自古相連,雙方自漢代以來就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著傳統藥物、醫療理論和技術的相互補充和借鑒,豐富了各自的傳統醫藥水平。進入近現代以後,傳統醫藥的交流與合作越加緊密,因此,中國與馬來西亞一直存在著傳統醫藥交流的區位優勢和歷史傳統。由於種種原因,馬來西亞現代醫療體系與人民群眾的要求有較大差距,加之華人占總人口數的1/3,這就為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