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批發
大健康產業的新寵兒:「藥食同源」中藥材需求不斷增加
隨著大陸積極社會發展、生活水準提高、人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愈加重視科學健康和科學養生。“健康中國2030”國際戰略提出的“預防為主”理論與中醫“治未病”理論同出一轍。在健康服務業興起的當下,“藥食同源”產品能否成為健康產業新的增長點?藥食同源產品未來前景又如何呢? (註:藥食同源指亦是食物也是藥物的食材)
縱觀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藥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增長主力
2017年,藥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相關品種需求總量增長率為9.5%,遠高於非藥食同源品種。隨著中藥飲片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型佈局藥食同源類產品,將一些滋補類藥材用於食品,保健食品,從而刺激此類藥材銷售不斷增加。
據阿里健康發佈的《2017年年度健康消費報告》顯示,40歲以下人群已成為健康消費的主力軍,在消費人群中占比達72%。同時,養生保健意識的增加也刺激了藥食同源產品的消費。天地網統計資料顯示,人參、三七、枸杞子、花茶等藥食同源品種近兩年保持了8%以上的銷售增幅。
衛計委公佈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中藥名單: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沙棘、芡實、花椒、紅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黑棗、酸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薑(生薑、乾薑)、枳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膨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葚、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薑、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以上為2012年公示的86種)
2014新增15種中藥材物質:
人參 、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奈、西紅花 、草果、薑黃、蓽茇 ,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
衛計委公佈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名單:
人參、人參葉、人參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術、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術、補骨脂、坷子、赤芍、遠志、麥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纓子、青皮、厚樸花、薑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葫蘆巴、茜草、篳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
保健食品禁用中藥名單(注:毒性或者副作用大的中藥):
八角蓮、八裡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烏、廣防己、馬桑葉、馬錢子、六角蓮、天仙子、巴豆、水銀、長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關木通、農吉痢、夾竹桃、朱砂、米殼(罌粟殼)、紅升丹、紅豆杉、紅茴香、紅粉、羊角拗、羊躑躅、麗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鬧羊花、青娘蟲、魚藤、洋地黃、洋金花、牽牛子、砒石(白砒、紅砒、砒霜)、草烏、香加皮(杠柳皮)、駱駝蓬、鬼臼、莽草、鐵棒槌、鈴蘭、雪上一枝蒿、黃花夾竹桃、斑蝥、硫黃、雄黃、雷公藤、顛茄、藜蘆、蟾酥。
無論從國際市場看還是大陸市場,功能性醫用食品需求越來越旺盛,藥食同源產品的出現與發展,必然將是大陸醫藥企業、食品企業重點關注的地方,從環境上看,大環境有很好的鋪墊,比如環保意識、健康意識、消費理性意識等,追求一種健康時尚的健康食品,也是消費者日益需求的趨勢。小環境就是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與健康之間的矛盾,已經在消費者中間發酵,而大陸老百姓對中藥的認可也越來越重視,包括國家的引導。因此,藥食同源產品的趨勢是對未來產品結構調整,對行業的延伸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中藥批發

外貿協會媒合兩岸中藥業者 開啟健康產業合作新契機
在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支持下,外貿協會與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及高雄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合作,於本(106)年9月11日至16日邀集20家國內中藥進口商組成「中草藥原物料供應鏈團」,前往內蒙古的包頭、鄂爾多斯與呼和浩特等3個城市,考察當地中藥材種植基地,洽覓生產環境、來源與品質均有嚴謹管控的中藥原料,製作成優質的生技保健食品,搶攻全球華人保健市場。
中藥保健所扮演的預防醫學角色重要,臺灣生產的中草藥濃縮製劑技術與品質管控規範嚴謹,近幾年來已逐漸發展為具國際競爭力的生技產品之一。臺灣的中藥原料約90%來自中國大陸,以往採購大多透過香港大盤商。藥材來源及價格具競爭力為影響臺灣生技保健食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關鍵,所以外貿協會第3度組團,除延續前兩年協助業者考察中國大陸中草藥批發來源外,本年以考察種植基地,洽覓質地較佳的原物料為主。前往內蒙古考察當地的黃芪、甘草、防風與肉苁蓉等重要中藥材生產基地。近幾年來中國大陸億利集團發展「治沙工程」,積極在內蒙古沙漠地帶大量種植適合生長於荒漠的甘草及黃芪等中藥材,除可藉由種植藥草改善沙地土質,也間接創造經濟價值。
本團於本年9月13日在鄂爾多斯市舉辦「採購洽談會」,期透過兩岸中藥業者交流,促成後續合作商機。會後由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馬逸才理事長代表與「內蒙古億利甘草有限公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億利甘草集團將提供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甘草種植基地,種植符合臺灣檢驗標準的原材料予國內中草藥商,製作品質優良無農藥及化肥殘留的保健食品與中藥,以開發國際間華人高度依賴的中藥及保健食品商機。
外貿協會也另安排了一場「臺灣中藥材採購團商貿對接會」,邀請25家來自內蒙、吉林、遼寧、甘肅、北京與天津的中草藥生產基地業者逾60人與我商洽談,期能透過垂直整合中草藥到中藥、飲品及保健食品供應鏈,爭取國際間的預防保健商機,合作洽談現場洽談反應熱烈,交流踴躍。
馬逸才理事長指出,臺灣中草藥業者過去常面臨中草藥進口殘餘農藥檢驗之困擾,由於以往單一業者不易直接接觸中國大陸藥材生產基地,無法確保來源與品質之安全性。本次獲得國際貿易局之支持及外貿協會之協助,能直接到產地考察並能掌握及確保中藥來源品質,對於國內中藥廠商助益良多,對於終端消費者的使用也多了保障,未來將持續推動,共同致力於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將中藥及保健食品成功推向國際市場。
中藥批發

中國大陸中藥材市場近況
中國大陸依據200個指數綜合評估,選出2017市場前20大消費品項中藥材的價格變動情形,共有14個品種價格下跌,平均跌幅達19%。
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最新統計,中國大陸中藥材主要出口地區為東盟、南亞和中東,2017年1月至11月,中國大陸對“一帶一路”所經國家和地區的中藥材出口總金額為2.6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成長54.39%,占中國大陸中藥出口金額的34.35%。
中國大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批准在全國設立17個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其中有3個批發市場每年定期召開一次全國性的藥材交流交易會,每次都吸引超過3萬人次參加。17個中藥材批發市場如下:
1、安徽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大陸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4大藥都之一)
亳州為中國大陸4大藥都之首,具有3,700多年的中藥材種植歷史。亳州是神醫華佗的故鄉,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
亳州中藥材市場,全名為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是大陸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市場創建於1995年,占地387畝,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1000家中藥材經營店面和6,000多個攤位。交易中心中藥材日上市量高達6,000噸,上市品種多達2,600餘種。
2、河南省禹州中藥材專業市場(4大藥都之一、有中華藥城美譽、為中國大陸國家級定點藥材市場)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餘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藥文化著稱。
禹州中藥材市場是河南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該藥城占地300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可容納攤位5,000個。
3、成都市荷花池藥材專業市場(4大藥都之一)
荷花池中藥材市場,是西部地區最大的中藥材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蟲草集散中心。該市場占地142畝,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營業品項種約4,500種,常見藥材近2,000種,是目前全國體量最大、硬體設施最優秀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4、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4大藥都之一)
樟樹市,位於江西省中部,地處贛江中游,鄱陽湖平原南緣。樟樹鎮是江西4大古鎮之一。以其特有的藥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聞名於世,是中國大陸著名的南國藥都。
樟樹中藥材專業市場,占地500畝,投資3億元,可容納2,000戶業主入市經營,擁有一流的現代網路設施和電子報價系統、物流儲運設施,這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藥材市場之一。
5、河北省安國中藥材專業市場
安國市素有“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之稱。古稱祁州,地處華北平原腹地,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帶,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素以“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享譽海內外。
安國中藥材市場,又有稱河北安國東方藥城,被評為中國大陸百強市場第2名,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該市場占地1.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
6、廣州市清平中藥材專業市場(全國首批重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
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是大陸開辦最早的專業市場之一,它座落在珠江河畔,位於清平路、梯雲路十字交匯處,市場面積達1.1萬平方米,有商鋪1500多家,它是唯一建立在大都市中心區域的中藥材市場。該市場還是全國第一個准許經營範圍達5大類別的醫藥展貿平臺: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西成藥、醫療器械、保健品。其重金打造9層樓的清平醫藥中心是其標誌性建築。
7、山東鄄城縣舜王城藥材市場(山東省唯一的藥材專業市場)
東鄄城縣舜王城藥材市場,即舜王城中藥科技園,坐落于山東菏澤市鄄城縣南部,北距安國400公里,西距禹州200公里,南距亳州200公里,是山東省唯一取得中藥飲片經營許可證的藥材市場。占地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擁有固定門店460餘套,日上市攤位1000餘個,經營品種1100多種,年經銷各類中藥材5萬噸。
8、重慶市解放路藥材專業市場(全國首批八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
重慶解放路中藥材市場,又稱重慶桐君閣中藥市場(原儲奇門中藥材市場),是大陸最早批准的8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地處重慶市主城區的解放路。市場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為六樓一底的大型室內交易市場,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入駐商家200個左右。
9、哈爾濱三棵樹藥材專業市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唯一的中藥材市場)
黑龍江哈爾濱三棵樹中藥材市場,是東北三省唯一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市場因位於哈爾濱東部三棵樹火車站附近而得名,經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大陸北方中藥材經營的集散地。經營業戶有200多戶,經營上千個品種,既有人參、鹿茸、林蛙油、熊膽等東北特產,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草藥,既服務於各中藥材經銷商,也面向中藥廠。
10、蘭州市黃河中藥材專業市場
黃河中藥材市場,位於蘭州市安寧區莫高大道35號,是一個占地約60余畝的現代網路銷售物流中心。主要銷售的藥材如黨參、黃芪、甘草、當歸、生地、板藍根等。同時,該中心經營全國其他產地常用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約800餘種.
11、西安萬壽路中藥材專業市場
西安萬壽路中藥材市場,位於西安市東大門萬壽北路,始建於1991年12月,目前占地45萬平米,有固定、臨時攤位共1500餘個,市場經營品種達1600多種,銷售輻射新疆、甘肅、蘭州、青海、寧夏及周圍市縣。
12、湖北省蘄州中藥材專業市場(長江中、下游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
蘄春中藥材市場,地處李時珍的故鄉——湖北蘄春縣。該市場占地102畝,總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體貿結合的大型標準體育場,共有大小營業廳310間,可容納萬人交易。
13、湖南岳陽花板橋中藥材市場
岳陽市花板橋中藥材專業市,於1992年8月聯合創辦,是國家首批驗收頒證的全國八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市場位於岳陽市岳陽區花板橋路、金鶚路、東環路交匯處,、市場占地123畝,完成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
14、湖南邵東縣廉僑中藥材專業市場(全國大型藥材市場之一、江南藥都)
廉橋藥材專業市場,坐落于湖南省邵東縣廉橋鎮,有“南國藥都”之稱。該市場現有藥棧、公司800多家,占地面積約13340平方米,市場經營藥材1000余種,道地藥材有玉竹、金銀花等。
15、廣西玉林中藥材專業市場
玉林中藥材市場,是廣西唯一一家中藥材專業市場。該市場占地1032畝,總建築面積180萬平方米。市場擁有設備先進的中藥材檢疫檢測中心,設有中國中藥材協會信息中心華南分中心。目前玉林中藥材市場經營品種1000多種,有上千家經營戶
16、廣東省普寧中藥材專業市場(粵東地區中藥村集散地)
普寧中藥材市場,是全國首批八個國家定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是廣東省內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批准的兩個專業中藥材市場之一。該市場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擁有三層為一單元的鋪面300餘套,攤檔式鋪面120家,藥材經營戶405戶。市場日均上市品種1000多個。
17、昆明菊花園中藥材專業市場(雲南省唯有一家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昆明市菊花園中藥材市場,是全國最早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中藥材市場。該市場占地140多畝,場內經營商戶近500戶,經營的中藥材品種4000多種,該市場交易的藥材占全省中藥材供給量的80%以上。
中藥批發

中國大陸商務部發佈《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
近期,中國大陸商務部發佈了《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分析了2017年中藥材大陸國內市場行情和進出口貿易行情,展望了中藥材流通發展趨勢。
一、2017年中藥材大陸市場分析
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價格整體保持平穩,略有下滑。具體來看,大陸中藥材流通市場常見的741個中藥材流通品種中,220個品種價格上漲,334個品種價格持平,187個品種價格下跌。
220個漲價品種價格平均漲幅為24%(2016年全年漲價品種平均漲幅為39%),價格漲幅較去年收窄,市場進一步穩定。其中,價格漲幅排名前20的品種,平均漲價幅度為101%,與2016年相比漲價幅度大幅降低,漲價品種多以小品種為主,市場、資本和氣候對品種影響較大。
表1.2017年價格漲幅排行前20品種(選取藥典品種排序)
數據來源:中藥材天地網
序號
品種
規格
波動幅度
1
馬鞭草
統 較廣
225%
2
合歡花
米 較廣
160%
3
樟腦
統 較廣
155%
4
烏梅
生統個 四川
133%
5
墨旱蓮
全草統 河北
127%
6
白扁豆
統 雲南
125%
7
珍珠
統 浙江
100%
8
土木香
統個 河北
86%
9
前胡
野生統個 較廣
85%
10
金果欖
統 西南
82%
11
牛黃
天然膽黃 較廣
78%
12
鎖陽
統個 甘肅
75%
13
一枝黃花
統 貴州
71%
14
密蒙花
統 四川
67%
15
煆石膏
統 較廣
67%
16
山茱萸
3%核新 陝西
67%
17
石膏
統 較廣
67%
18
豬牙皂
統個 較廣
67%
19
斷血流
統 較廣
67%
20
西青果
統 進口
63%
187個價格下跌品種價格平均跌幅為13%(2016年平均跌幅為18%),價格跌幅較去年收窄,整體跌幅不大。其中,跌幅排名前20的品種平均跌幅45%,與去年持平。但是,大宗品種川芎、板藍根分別下跌42%、36%,藥食同源品種檸檬、益智仁分別下跌50%、43%,再加上產新後新貨將大量上市,後期下行壓力較大。
表2. 2017年價格跌幅排行前20品種(選取藥典品種排序)
數據來源:中藥材天地網
序號
品種
規格
波動幅度
1
甘遂
統 山西
-86%
2
蛇床子
統 較廣
-66%
3
韭菜子
統 較廣
-60%
4
橘核
統 較廣
-56%
5
檸檬
統片 四川
-50%
6
半枝蓮
頭茬全草河南
-45%
7
金櫻子
統個 江西
-45%
8
益智
統 海南
-43%
9
蓮子
紅統個山東
-42%
10
川芎
曬統個 四川
-42%
11
鴉膽子
統 廣西
-42%
12
夏天無
統 江西
-39%
13
胡椒
統白椒 海南
-38%
14
菟絲子
統 內蒙
-38%
15
路路通
去柄統 較廣
-38%
16
龍葵
全草 河北
-38%
17
梔子
青統 江西
-37%
18
板藍根
統個 黑龍江
-36%
19
蓽茇
統 進口
-35%
20
夏枯草
家種不帶球全草河南
-33%
2017年大陸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較上年增長3.5%,種植面積達到3466.89萬畝(不含林地和野生藥材),家種藥材供應量持續增加。同時,各地推動落實《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畫(2017-2020年)》,中藥材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張,預計到2020年大陸中藥材種植面積將超過6620萬畝(含林地種植面積),種植品種供應量或將進一步激增。
表3. 2020年大陸中藥材種植面積預測
序號
省市
中藥材種植面積(萬畝)
1
重慶市
200
2
河北省
300
3
山西省
300
4
吉林省
300
5
黑龍江省
150
6
浙江省
70
7
安徽省
300
8
江西省
300
9
山東省
300
10
河南省
200
11
廣東省
150
12
四川省
600
13
貴州省
700
14
雲南省
800
15
陝西省
500
16
甘肅省
400
17
青海省
350
18
內蒙古自治區
440
19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0
20
寧夏回族自治區
80
合計
6620
2017年,藥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相關品種需求總量同比增長9.5%,遠高於非藥食同源品種。隨著中藥飲片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型佈局藥食同源類產品,將一些滋補類藥材用於食品、保健食品,從而刺激此類藥材銷量不斷增加。
阿里健康發佈的《2017年度健康消費報告》顯示,40歲以下人群已成為健康消費的主力軍,在消費人群中占比達72%。同時,養生保健意識的增強也直接刺激了藥食同源產品的消費。中藥材天地網統計數據顯示,人參、三七、枸杞子、花茶等藥食同源品種近兩年保持了8%以上的銷售增幅。 “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提出的“預防為主”理論與中醫“治未病”理論同出一轍,預計將帶來藥食同源中藥材品種需求量的進一步擴大。
二、2017年大陸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分析
2017年,世界經濟復蘇好於預期,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帶動大陸中藥材出口數量增加,全年中藥材出口數量22.35萬噸,同比增長9.51%,但受國內部分藥材價格下跌影響,中藥材平均出口價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72%,中藥材出口額11.39億美元,同比微降2.23%。
2017年,大陸中藥材十大出口品種為:人參、枸杞子、肉桂、紅棗、茯苓、冬蟲夏草、半夏、當歸、黨參、西洋參,以藥食兩用品種為主;出口額同比增長14.08%,占大陸中藥材出口總額的44%。
2017年,大陸進口中藥材9.10萬噸,同比增長13.62%,平均進口價格2.87美元/公斤,同比增長14.15%,中藥材進口總額2.61億美元,同比增長29.69%,遠高於大陸貨物進口額18.7%的同比增長。
大陸中藥材十大進口品種為:龍眼、西洋參、鹿茸、乳香等、番紅花、人參、甘草、迦納籽等、龜殼等、石斛;進口額同比增長61.07%,占大陸中藥材進口總額的93.13%。其中,鹿茸、人參、西洋參、番紅花4種貴細中藥材進口額同比大幅增加,占2017年中藥材進口額的39.04%,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進口大品種甘草的進口量和進口額同比大幅減少約40%。
2017年,大陸向亞洲地區出口中藥材18.54萬噸,出口額9.71億美元,占大陸中藥材出口總額的80%。其中,日本、 香港、韓國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主要出口品種有人參、枸杞子、茯苓、半夏、地黃等。2017年,日本超越香港成為大陸中藥材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占比達21.67%。大陸對歐洲、北美洲等地區的出口占比則相對較小。
大陸從亞洲地區進口中藥材8.26萬噸,占大陸中藥材進口總量的90.77%;進口額1.64億美元,占大陸中藥材進口總額的62.79%。亞洲地區的主要貨源國家為泰國、印尼和伊朗等,主要品種有龍眼、番紅花、乳香、沒藥、血竭等。
2017年,大陸對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藥材出口呈現高速增長勢頭,出口量分別占大陸中藥材出口總量的13.70%和34.01%,同比分別上升80.33%和51.43%,出口金額分別占出口總額的18.35%和25.89%,同比分別上升54.40%和38.35%,遠高於大陸中藥材出口整體水準。
三、中藥材產地呈現新形勢
醫藥企業加速產地佈局。按照《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的要求,中國中藥、康美藥業、美年健康、天士力、珍寶島、九州通、香雪製藥等上市公司紛紛以多種形式下沉產地,產地資源競爭日趨激烈,中藥材定制化生產、產地集中加工、託管式倉儲、供應鏈金融、中藥材視頻直播和溯源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技術都已在各大中藥材產地興起和應用。
集約化產地加工雛形初現。中藥材生產流通體系發展滯後已成為制約大陸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瓶頸,推進其集約化、現代化、標準化已成為行業共識。2014年,大陸商務部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在大陸全國道地藥材主產區規劃了90家中藥材物流基地。截至目前,大陸52家企業參與基地建設,其中11家中藥材現代物流基地上線運營。同時,《中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規範》等行業標準的出臺,也為中藥材產地加工進一步集約化提供了技術規範。
產地市場交易日趨活躍。近年來,產地市場採購已成為中藥材採購的趨勢,特別是大宗藥材採購活動逐步向產地延伸。在大型醫藥企業紛紛赴產地市場採購的同時,大陸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僅有亳州市場交易保持活躍,安國、玉林、成都和清平市場交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他專業市場也相對冷清。
中藥批發

第五屆海峽兩岸道地藥材論壇
第五屆海峽兩岸道地藥材論壇暨野山參尋根之旅活動”為中國大陸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018年重點交流專案、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由大陸中華中醫藥學會和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吉林省委員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聯合主辦、並由臺灣中華藥用植物學會、臺灣中華中青草藥養生協會、臺灣藥物品質協會,以及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長庚大學、大葉大學等作為臺灣的主協辦方,另由吉林省中醫藥學會、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承辦,於 2018 年 8 月 31 日—9月2 日在吉林長白山隆重召開。
道地藥材是中醫臨床療效保障的重要媒介,也是中醫賴以生存的基礎。最近幾年,由於道地藥材價格上漲及稀有藥材緊缺,從國家到各地方政府都增加了對中藥材,特別是道地藥材的扶持發展。吉林省長白山地區是關藥的藥庫,植物風貌多樣,也是人參、鹿茸、雪蛤等名貴中藥材主產地之一,更是兩岸中醫藥貿易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動宗旨為交流海峽兩岸對道地藥材臨床應用的經驗和道地藥材尋根之旅,推動兩岸健康養生產業的共同發展,增進海峽兩岸同胞對道地藥材產地認知的作用。同時,本次活動也旨在配合中央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計畫,通過海峽兩岸雙方共同的努力,打造一個以成都為樞紐,輻射周邊國家的中醫藥認證及貿易窗口。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大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吳振鬥、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孫永章、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畢明深、臺灣中華藥用植物學會黃世勳理事長致詞。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28家國家級、省級主流新聞媒體全程報導,《中醫藥公社》線上直播。論壇彙聚了國際國內的500餘名中外代表蒞臨現場,共同見證這場健康盛典。
本屆論壇以“大美長白山、大美中醫藥、大美健康業”為主題,推廣長白山的中醫藥養生文化。吉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桂禎分別對中國大陸國醫大師、中央文史館館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醫腎病學奠基人張大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專家委員會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世中聯代謝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新加坡科藝中醫藥學院客座教授金世明,臺灣中華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發展交流協會會長梁克瑋,日本SETA免疫細胞治療集團東京健康診療院總院長田中賢和來自斯洛伐克共和國,電子資訊科學教授的Martin Drozda共6位專家進行了兩輪訪談。
本次會議主題演講部分,介紹了臺灣道地藥材飛龍掌血及其產業發展模式,為兩岸中醫藥服務貿易提供借鑒。臺灣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副教授黃世勳博士作 “黔台民間藥飛龍掌血之研究及其相關產品開發” 專題演講;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中藥材GAP研究中心王文全副主任演講“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思考”;解放軍301醫院野山參博物館方土福常務副館長,演講“野山參性狀鑒別新說”;臺灣中國醫藥大學中草藥研究中心助理教授趙嶸博士,演講“在地藥草新活力---臺灣人參狗尾草之研究”。大陸專家把中藥材資源及法律規範的制定巨細靡遺的介紹,對長白山地區道地藥材人參做了詳盡的介紹,及演示野山參的辨識方法。臺灣專家把臺灣對道地藥材、藥材資源、藥材種植及生物提取最新研究和特點做了分享及詳細介紹,會間兩岸專家積極討論,共用心得。會後,專家也都熱烈回響。